四川安县桑枣中学校长叶志平被誉为"最牛校长",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他坚持多年实施的校舍加固改造和紧急疏散演练发挥了关键作用——全校2300余名师生仅用1分36秒安全撤离,无一伤亡,这位扎根山区教育36年的教育者,始终将师生安全置于首位,每年投入专项资金加固校舍,每学期组织逃生训练,用科学预案和严谨执行诠释责任担当,其事迹彰显了基层教育工作者"生命至上"的治校理念,也启示教育管理需将安全基建与应急能力建设常态化,在平凡岗位上铸就不平凡的教育守护。
叶志平与桑枣中学的抗震传奇
桑枣中学坐落于中国四川省绵阳市安县,这所看似普通的乡村中学,却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创造了零伤亡的奇迹,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这一非凡成就的背后,凝聚着时任校长叶志平十余年的坚持与智慧,他不仅是一位默默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更是一位在生死关头挽救两千余条生命的英雄,他的故事生动诠释了教育管理者如何在平凡岗位上书写非凡篇章。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里氏8.0级的汶川大地震突然袭来,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的地震造成近7万人遇难,无数建筑轰然倒塌,然而在这场浩劫中,桑枣中学的2200多名师生仅用时1分36秒就全部安全撤离至操场,无一伤亡,这一堪称完美的避险表现,源于叶志平校长多年来对校舍安全近乎偏执的重视和系统化的防灾演练体系。
未雨绸缪:一位校长的十年坚守
叶志平自1995年担任桑枣中学校长伊始,便敏锐地发现学校教学楼存在严重结构安全隐患,在当时教育资源极为有限的条件下,他顶住各方压力,坚持"安全优先"原则,采取了三项关键措施:
-
校舍加固工程:他多方奔走筹措资金,先后投入40余万元对教学楼进行彻底加固,亲自监督施工质量,确保每根立柱、每道横梁都达到抗震标准。
-
疏散通道优化:重新规划逃生路线,拆除所有可能阻碍疏散的设施,确保每条通道畅通无阻。
-
系统化演练机制:制定《桑枣中学应急疏散预案》,每学期组织2-3次全校性防灾演练,要求每位师生熟记自己的逃生路线和集合位置。
"演练时很多老师觉得我太较真,学生们也常常抱怨。"叶志平后来回忆道,"但我告诉他们,安全演练不是演戏,而是保命。"正是这种近乎严苛的要求,使得当地震真正来临时,全校师生能够条件反射般地执行疏散程序,创造了教育史上的生命奇迹。
教育管理者的责任哲学
叶志平的事迹超越了单纯的抗震奇迹,深刻揭示了教育管理者的核心责任,在他看来,校长的首要职责不是追求升学率,而是构筑生命安全的防线,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他坚持将校舍安全列为预算优先项;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中,他顶住压力坚持开展防灾教育。
"安全是1,其他都是0,没有前面的1,后面再多的0都没有意义。"叶志平常说的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管理的本质,他建立了"安全一票否决制",任何可能影响师生安全的事项都必须无条件整改,这种将生命安全置于绝对首位的管理哲学,使桑枣中学在特大地震中成为名副其实的"生命方舟"。
全人教育:超越课堂的成长关怀
叶志平的教育理念远不止于安全管理,他倡导的"全人教育"包含三个维度:
-
生存教育:将应急避险能力纳入必修课程,培养学生面对突发事件的冷静判断和处置能力。
-
人格教育:通过团队协作演练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互助精神,地震中高年级学生主动协助低年级同学撤离就是最好例证。
-
生命教育:定期开展生命意义讨论,帮助学生建立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价值观。
"学校应该是孩子们最安全的地方,也是他们学会保护自己的地方。"叶志平的这句话体现了他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在他的带领下,桑枣中学形成了独特的校园安全文化,师生们不仅掌握了避险技能,更培养了临危不乱的心理素质。
叶志平精神的当代启示
十余年过去,叶志平校长的精神依然闪耀着时代光芒,在校园安全事故频发的今天,他的管理智慧给我们三点重要启示:
-
预防性投入原则:安全建设不能计较短期成本,要建立"预防优于补救"的投入机制,研究表明,每1元的安全预防投入可减少7元的事故处理成本。
-
常态化演练体系:应急演练不能流于形式,要建立标准化、常态化的训练机制,日本中小学每月一次的防灾演练值得借鉴。
-
安全文化培育:将安全意识融入校园文化基因,使安全行为成为师生自觉,可建立"校园安全日"、安全主题班会等长效机制。
叶志平用生命诠释了教育管理的最高境界——守护,在汶川地震十五周年之际,重温桑枣中学的奇迹,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真正的教育不仅传授知识,更守护生命;不仅着眼当下,更谋划未来;不仅关注分数,更关怀成长,这或许就是"叶志平精神"留给当代教育最宝贵的遗产。
当警报声响起时,桑枣中学师生那训练有素的1分36秒,永远定格为中国教育史上最动人的瞬间,叶志平校长用他的坚守告诉我们:教育的力量,不仅在于改变个体命运,更在于守护民族未来;不仅体现在平常岁月,更彰显于危难时刻,这种守护精神,正是当下教育最需要传承的宝贵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