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石家庄炼油厂突发爆炸事故,现场浓烟冲天,火光映红夜空,再次敲响工业安全警钟,初步调查显示事故或与设备老化、操作违规有关,虽未造成重大伤亡,但暴露出部分企业安全管理的深层隐患,近年来化工行业事故频发,从响水"3·21"到此次事件,折射出个别企业仍存在重效益轻安全、应急机制流于形式等问题,当前正值夏季高温事故易发期,该事件为全国生产企业发出警示:必须强化风险排查闭环管理,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将"生命至上"理念真正融入生产全流程,监管部门需以案为鉴,通过"四不两直"检查压实主体责任,用科技手段构建智慧监管体系,避免悲剧重演。
2023年11月12日,河北省石家庄市某大型炼油厂突发重大爆炸事故,伴随着震耳欲聋的巨响,直径近百米的火球腾空而起,炽热的冲击波瞬间摧毁了周边设施,浓密的黑烟如巨幕般遮蔽了半个城市的天空,这起事故不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巨额财产损失,更在公众心中投下了难以消散的阴影,当我们审视这起并非孤例的工业安全事故时,一个沉重的问题挥之不去: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为何这类悲剧仍频频上演?工业安全的警钟究竟为谁而鸣?
回望中国工业化进程,类似的事故悲剧令人痛心地重复上演,2015年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造成165人遇难、8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高达68.66亿元;2019年江苏响水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3·21"特别重大爆炸事故导致78人死亡、76人重伤,周边多个村庄沦为废墟,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破碎的家庭、一段段戛然而止的人生,以及永远无法弥补的生命损失,石家庄炼油厂爆炸事故再次以血的教训警示我们:工业安全绝非可以掉以轻心的次要问题,而是关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头等大事,初步调查显示,此次事故可能与设备老化、日常维护缺失及操作流程不规范等多重因素有关——这些恰恰构成了我国工业事故的典型诱因,据应急管理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工业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而由此导致的环境破坏、社会影响等间接损失更是难以估量。
深入剖析此类事故的根源,我们会发现一个由多重因素交织而成的"事故链条",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发展思维驱使下,部分企业将安全生产投入视为"非生产性支出",设备超期服役、带病运行成为行业潜规则,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化工企业高管曾直言:"全面更换一套安全控制系统需要停产检修两周,直接经济损失就达四千多万,只要没出事,谁会主动做这种'赔本买卖'?"这种普遍存在的侥幸心理,恰恰为重大灾难埋下了隐患种子,许多企业的安全培训流于形式,一线操作人员对应急预案不熟悉,在紧急情况下往往手足无措,更值得警惕的是,某些地方政府在GDP考核压力下,对企业的安全漏洞采取"宽松执法",使安全隐患如滚雪球般不断累积。
面对严峻的工业安全形势,我们需要构建全链条、多维度的安全防控体系,技术创新是提升本质安全水平的关键路径:采用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监测系统可实时感知设备运行状态,人工智能算法能够提前72小时预测潜在故障风险,数字孪生技术可实现事故场景的模拟推演,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将彻底改变传统"事后补救"的被动模式,以青岛某大型石化企业为例,该企业在引入德国智能监测系统后,设备故障预警准确率达到98%,事故发生率下降83%,在制度层面,亟需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推行"安全一票否决制",将安全绩效与管理层薪酬、企业信贷资质直接挂钩,应当建立独立专业的第三方安全评估机制,确保监督工作的客观公正,在监管层面,必须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壁垒,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联合执法网络,对重大安全隐患实行"零容忍"政策。
石家庄炼油厂爆炸的硝烟终将散去,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不应就此停止,工业安全不仅关乎单个企业的生死存亡,更与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社会和谐稳定乃至国家形象息息相关,每一起重大事故都是对现代化治理能力的严峻考验,也是对发展理念的深刻拷问: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我们是否真正践行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发展理念?答案不言自明,唯有将安全文化深植于每个生产环节、每个工作岗位、每位从业人员心中,才能筑牢工业发展的安全基石,这震耳欲聋的警钟,既为追逐利润的企业家而鸣,为肩负监管责任的政府而鸣,更为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而鸣——因为安全,是人类文明不可逾越的底线,是社会进步最基本的保障,在这个意义上,守护工业安全,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