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岂能靠强制?网格员多次入户纠正蹲地吃饭引争议

移风易俗岂能靠强制?网格员多次入户纠正蹲地吃饭引争议

传说种の娲娲 2025-09-05 国内 4 次浏览 0个评论
针对部分地区网格员频繁入户干预村民“蹲地吃饭”等生活习惯,试图以强制手段推行移风易俗的现象,这一做法引发广泛争议,移风易俗本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之举,但若依靠行政权力强行干预私人生活领域,不仅难以真正奏效,反而可能招致群众反感和抵触,损害基层干群关系,文明的培育需要长期引导和潜移默化,尊重文化差异与个人选择,关键是以宣传教育、典型示范等方式春风化雨,而非简单粗暴地“一刀切”,真正有效的移风易俗,应建立在群众理解、认同和参与的基础之上。

初看这则消息,颇有些令人哭笑不得——某地网格员多次入户,只为纠正居民“蹲地吃饭”的习惯,表面上,这是基层工作者尽职尽责的表现;细思之下,却不禁让人疑问:连吃饭姿势都要被“规范化管理”,基层治理的边界究竟在哪里?

“蹲地吃饭”这一习惯,在中国许多地区尤其是农村有着悠久历史,田间地头,农民劳作间歇,蹲地吃饭既方便又省时;炎炎夏日,蹲在通风处吃饭甚至比闷在屋里更惬意,这种习惯源于特定生活环境,承载着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在网格员眼中,这成了需要被“纠正”的不文明行为。

基层治理中,网格员承担着信息收集、政策宣传、矛盾纠纷调解等重要职责,是连接政府与群众的桥梁,他们的工作琐碎而具体,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正因如此,网格员更应当明确自身职责边界,避免将“为民服务”异化为“对民管理”。

类似纠正“蹲地吃饭”的行为,表面上是为了推进文明建设,实则反映了某些基层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倾向,当评价体系更注重“可视成果”而非实际效益,基层工作者就可能倾向于选择那些容易量化、可见度高的“整改”项目,而忽略了群众真实需求。

移风易俗岂能靠强制?网格员多次入户纠正蹲地吃饭引争议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风俗习惯千差万别,北方人蹲着吃面,南方人坐着吃饭;有些人喜欢围桌共餐,有些人习惯分餐而食,这种多样性正是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如果连吃饭姿势都要统一标准,文化多样性将从何谈起?

需要区分的是,哪些习惯真正影响健康与安全,哪些只是不同生活方式的体现,推广使用公筷公勺、注意食品卫生、保持环境整洁,这些确实值得倡导;但将“蹲地吃饭”简单标签为“不文明”而强行纠正,则难免有滥用权力之嫌。

更深层次看,这种现象反映了基层治理中存在的“家长制”思维惯性——认为政府或工作人员比群众更懂得什么是对他们好的,从而代替他们做出选择,这种思维模式不仅可能侵犯个人权利,还可能造成干群关系紧张。

移风易俗岂能靠强制?网格员多次入户纠正蹲地吃饭引争议

移风易俗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的是春风化雨般的引导,而非暴风骤雨式的强制,改革开放初期,政府推广“五讲四美三热爱”,通过宣传教育和典型示范,逐渐改变了许多不文明习惯,这种循循善诱的方式值得借鉴。

基层工作者应当明白,真正的文明不是表面上的整齐划一,而是内在的尊重与包容,一个文明的社会,应当允许不同生活方式共存,只要这些方式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改进基层工作,需要建立更加科学的评价机制,鼓励工作者倾听群众声音,解决实际问题,而非追求表面文章,也应加强对基层工作人员培训,提高他们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和尊重。

移风易俗岂能靠强制?网格员多次入户纠正蹲地吃饭引争议

“蹲地吃饭”虽小事,却折射出基层治理的大问题,只有当每个公民的生活方式选择得到尊重,当基层工作者明确权力边界,当移风易俗回归引导本质,我们的社会才能真正走向文明和谐。

治理现代化不在于消除了多少“不规范”的行为,而在于能否构建一个既秩序井然又充满活力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即使是一个人的吃饭姿势,只要不影响他人,也应当得到尊重,这样的社会,才是真正文明进步的社会。

转载请注明来自邯郸市邯山区渚河路小学,本文标题:《移风易俗岂能靠强制?网格员多次入户纠正蹲地吃饭引争议》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