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西多地遭遇持续强降雨袭击,江河水位猛涨,城乡内涝严重,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面对严峻汛情,全区上下迅速行动,紧急转移安置群众逾32万人,救援力量昼夜奋战,全力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在肆虐的暴雨中,广大干部群众和救援人员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抢险救灾斗争,降雨逐渐减弱,受灾地区正有序开展清淤消杀、恢复供水供电等灾后重建工作,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受灾群众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重拾希望,开始重建家园。
7月的广西,本应是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季节,然而连日来的强降雨却将这片美丽的土地变成了水乡泽国,据广西应急管理部门最新统计,此轮持续强降雨已造成全区超过32万人受灾,多处村庄被淹,道路中断,农田毁损,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面临严重威胁。
暴雨自上周起持续侵袭广西多地,气象部门连续发布红色预警信号,桂林、柳州、河池等地降雨量突破历史极值,局部地区24小时降雨量达300至500毫米,达到特大暴雨级别,湍急的洪水如脱缰野马般奔腾而下,淹没低洼地区,许多村民一夜之间失去家园。
“我活了六十多年,从未见过这么大的水。”桂林市全州县受灾村民李大爷望着被淹的农田喃喃道,他的故事只是32万受灾群众中的一个小小缩影,在这场与自然灾害的较量中,无数令人动容的场景在不断上演:消防救援人员冒着暴雨驾驶冲锋舟,一次次穿梭在洪水中抢救受困群众;基层干部连续奋战三天三夜,声音沙哑却仍在协调救灾物资;邻里之间互相帮助,共渡难关。
灾害造成的损失令人揪心,初步统计显示,全区倒塌房屋超过800间,严重损坏房屋近2000间,农作物受灾面积达45万亩,其中绝收面积约12万亩,直接经济损失预计超过15亿元,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28条公路中断,多个乡镇一度成为“孤岛”,供电、通讯设施大面积瘫痪。
面对严峻的防汛形势,广西自治区政府迅速启动二级应急响应,全力以赴开展抢险救灾工作,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主席亲自部署指挥,要求“全力以赴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应急管理、水利、气象、自然资源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实行24小时值班值守,财政紧急下拨救灾资金5000万元,用于受灾群众紧急转移安置、生活救助和倒损住房恢复重建。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救灾一线,感人的故事无处不在,在全州县,一名怀孕9个月的孕妇被洪水围困,救援人员搭建人梯,小心翼翼地将她转移至安全地带;在融水县,消防救援人员用塑料盆作“小船”,成功转移一名刚满月的婴儿;在罗城县,基层干部背着行动不便的老人,踏着齐腰深的洪水艰难前行……
洪灾无情人有情,社会各方力量也迅速行动起来,多家企业捐赠救灾物资,志愿者组织自发前往受灾地区协助救灾,周边未受灾地区的村民主动为转移群众提供食宿,互联网上,“#广西挺住#”成为热门话题,无数网友为广西祈福,并通过各种渠道捐款捐物。
自然灾害难以完全避免,但如何将损失降到最低,考验着一个社会的治理能力和应急水平,此次广西应对强降雨过程,既展现了应急体系的快速反应能力,也暴露出一些短板和不足,专家指出,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事件可能更加频繁,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全民防灾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雨过总会天晴,广西多地雨势已逐渐减弱,洪水正在退去,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已全面展开,32万受灾群众正在政府帮助下重整家园,恢复生产,这片历经风雨的土地,正在焕发新的生机。
在这场与暴雨的搏斗中,我们看到了自然灾害的无情,更见证了人性的光辉和社会的力量,广西人民正以坚韧不拔的意志,书写着抗洪救灾的壮丽诗篇,在风雨后迎接彩虹的重现。